图拉杨,颠倒形而上学还不够
我该对以下事实负责,包括但不限于: 由于本人的拖延导致的本文的粗制滥造, 事实的不准确但不妨害其真实性, 本文不可避免带有的一些负面情绪但保证本文的大方向是积极的。
我一直记得当初我来到这里的情形,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,原本让爸爸来送的,后来才知道学校在村子里,就没有让他来了。省了不少钱,也省了不少事。
我是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才第一次知道有这所高校,那时我根据自己的分数及排名分段,以及在网上找到的高校们以往的录取信息,精准填报了这所学校。我是只比录取分数线高一分进来的,稍有不慎我就会被拒之门外,这隐约让我觉得是命中注定,也一直心怀感激。
我也是在要开学的时候,才知道原来我要去的校区与本部有一段距离。六小时的高铁后,在高铁站有校车来接,在这里等待了两个小时,我才坐上了校车;高铁站和机场都在市区以西,而学校在市区以东的县辖的村子里。在校车上我一直充满期待,那是我坐校车时间最长的一次,也可能是唯一没有去睡觉的一次。
两小时后,我直达校内,不得不说真的很方便,进校门的仪式直接在车里进行了。下车我已经在迎新点,只记得四周是大规模的方伞,人山人海,学长学姐在校车门口认领新人。见了本院迎新点,一位学长领我去了宿舍,宿舍与后市场很近,我买生活用品也方便。
之后去吃晚饭,以及逛逛校园,记得是与一位在高铁上认识的老乡一起。看了个啥也记不清了,以往记忆总是容易被后来的冲淡,但是我很清楚记得那个时候看到了图书馆的侧门,那条道路很宽很长,只感觉图书馆很庞大,又很遥远;那时候天色也不好,图书馆给我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,现在那种感觉再也找不到了。
体育馆和游泳馆给家长们准备了地铺,因为这个地方比较偏,外边的住宿也有限。我庆幸没有让爸爸来,因为他来了就只能在这里住一晚,第二天也需要在市区独自呆一天,因为回程车在凌晨。也许有更好的办法,但是也都太麻烦了。
在之后的新生大会上我才遇到更多的同学,我看到大家都很高兴,脸上都散发着光芒;我也因此很兴奋,跟大家不停地聊天,啰里啰唆,一句话重复好多遍,我总是这样。有人说我已经是大学生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了,我虽然不大相信,但还是很欣喜,越发觉得自己是幸运儿。
不想过了没多久,大概是军训之后吧,在同学们中间产生了一种消极的情绪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埋怨,在校名前加个“破”字,在我听来很刺耳,好像勉强能来到这里的我,也只是个烂人。
事实上我并不感觉这里的环境很差:校园很大,建筑物很多,还有我们的香格里拉,逛不腻;食堂与我高中的差不多,还便宜,饭菜也还合口味;宿舍也是四人间,虽然不是上床下桌,但也宽敞……这里是没有空调,没有独卫,因为这里的地理环境如此;没有商业街,没有大广场,因为是在村落嘛。我唯一失望的是,我在这里,没有看到学长学姐们宣传的特色交通,后来才知道那只是一种自嘲。
后来有一次,我们同一个高中的校友们一起吃饭,学长坦言这里的环境还是比较落后,我当即就说:“我感觉挺好的呀!”学长说,“那是你没有看过其它大学。”我义正言辞:“我去过隔壁学校了呀!”大家都笑了。
现在想来,也是很好笑,果然一个人的见识是要影响到他的判断力的,好多判断是在比较中做出来的。好在我们的校园,已经在新一轮的建设中了,被大家诟病的地方,也在渐渐解决。
本科生们是在大约二十年前迁到这里的,他们在四年级的时候会回到本部,在那里结束自己的大学生活。当时人们对这片土地寄予了很高的期望,也就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年。在新生大会上,校领导回答了一位同学的提问,顺便告诉大家新校区已经在筹备了。这片陪伴了高校二十年的土地,将要被废弃掉。
我并不在意新校区,那与我无关,而且我安于现状,嫌麻烦,甚至不想搬去本部。过了不久,在图书馆的大厅摆放出了新校区的概念图展览,总共十三组方案,每一套都包括立体模型,以及十几本厚厚的设计图册;仅凭这些我就已经看到学校的大手笔,以及对这件事情的重视。我看到新校区的主题融入了国家战略,教学与产业也紧密结合,也是让我很期待,虽然我在读期间是无缘看到了。
也正是因为新校区的筹备,我们这里的学生才需要做出一点牺牲,一个将要废置的校园没有必要再大搞建设,修修补补,做好过渡就可以了。我相信同学们都会以大局为重,不会因为个人体验轻微受损就反对新校区的建设。
后来,我们迎来一位京城过来的校长,新校长新官上任,雷厉风行,很快推进了学校各方面深层次、宽领域的改革,我们能够很清楚看到学校的改善。同学们对新校长好感日益上升,同时也在他身上寄予厚望。
在答复一位同学的信件中,新校长表示高校的一切重大决议都要征求同学们的意见,因为这与同学们息息相关;校长还在信件末尾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,愿意让同学们直接向他反馈。
校长的回信打消了该同学的疑虑,该同学将回信公开,同时给校长的联系方式打码。此举动第一是为了消除同学们与他同样的疑虑,第二也是表达他对校长的感激。一时间,这封回信在各大社交平台疯狂转发,同学们都为校长、为高校点赞,在粉碎谣言的同时,也增强了同学们对未来的信心。
在那之后,掀起了给校长写信的狂潮,无论大事小事,大家首先想到的,就是校长信箱。虽然信件很多,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可以收到回信,校长的回信也可以在收件箱里做个收藏,有一封回信,就是一份回忆。
后来,学校又召开了本校区的发展大会,讨论停滞了十年的本校区的建设问题。本次大会也邀请部分同学参加,听取了同学们的意见,在建设新校区的同时,老校区的建设还是不能撒手不管。
很快,本校区的发展规划就制定出来,这次的规划与本县的发展紧密结合,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协作被彰显出来。在规划中,本校区作为本地区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,享受着更多的优惠政策,获得了更多的土地、资金、技术支持。这是惊天动地的大事,自从有了新的建设图纸,施工队进驻校园,本校区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。
这两年好多高校都有名教授涌现出来,因为与学生关系密切而成为网红,我们的高校在这一方面并没有抓住机遇。不追赶时代的潮流,可能会被遗忘。
长久以来,评定一位教授看的是科研能力,写不出论文的人做不了教授,只会教书的人也做不了教授。但是,大多数教授的本职工作,不是面向学生的吗?这是一个存疑的评价体系,就像我们学生选择学校,要选择的是她的科研能力呢,还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,她对学生的培养能力?
新时代,我们学生更看重的,是能够给自身更多发展机会,也即真正能够给我们提供良好教育的学校;同时,我们也更喜欢与学生打成一片的,善于教书育人的老师们。
在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老师,他们可能没有教授的职称,可能并没有太多作品问世,但他们与学生密切交往,不辞辛劳来上课,耐心答疑;也能够设身处地为同学们着想,关心同学们的学习与生活,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提供个性化的建议。
除此之外,还有第三类老师,他不仅在科研上成就斐然,在与同学们关系上,也是极为密切,真正能够深入到同学们的生活中去,而且是深入到每一个人,每一天。这也是前段时间网络上名教授辈出的原因,只有科研成果只能得到官方媒体的肯定,有了与同学们的真切交流,做好教学上的工作,才能更多的得到同学们最直接的认可。
在各大高校都在炒作名教授的今天,我们的学校却依旧没有重视网络媒体的作用。我们的副院长,最适合作为我们学校的名教授被推广,他是行政、科研、教育中的楷模。他在拥有大量科研成果的同时,在肩负学院行政任务的同时,也深入一线,亲自为学生们上课。
他不仅在上课时与学生们交流,在生活中也与同学们密切来往;他不仅与男同学关系良好,也与女学生打成一片;他不仅在白天与学生一起玩,晚上还要辅导功课,帮助多名女学生成功完成学业。
之前的时候,对于副院长在科研上的贡献,已经有晚会表彰过,但是他在教育上的成就,始终被埋藏着。他个人也不在意,只是默默做着自己的事情,并不关心别人的评价,安心做学术,做教育。
副院长年事已高,即将退休了,多名青年教师不忍看着老前辈的贡献被永远埋没,在一些社交平台尝试着为他做宣传。一名青年教师在某乎上以图片的形式发表了长文,成功引起部分网民对副院长的关注。一时间,来自各院的校友帮助转发该文章,试图宣扬他的事迹。
不过,这次的转发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,有些同学把副院长没有得到表彰归罪于学校,在评论区表达了对整个学校的不满,再次有人在学校名字前加“破”字。
因为形势不好控制,好心做了坏事,那名青年教师怀着愧疚删掉了自己的贴子;为副院长争取荣誉的最后一次努力,也以从此告一段落了。
事情已经过去一年多,恐怕已经被人们遗忘了。副院长还只是副院长,他离退休也越来越近,虽然如此,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努力,在离任前,散发最后的一点光芒。
好像是在去年,我听朋友说有人走掉了。我感觉这些事情是难免的,意外总会发生,后来他们讲那人走掉是因为耽误了抢救,因为这里离医院太远了。
我与校医院没有太多的交集,我常常忘记它的存在,每次路过了才知道还有这个东西。入学的时候我们去体检,只是被拉到几间平房中的一间,空空荡荡的,在里边做了些肢体活动。我自己也很少看病,感冒发烧上火自己就扛了,也不想着去买药,所以听人说医生们态度很差,也没有切身体会。
在第二学年我们再一次缴纳医保,这个时候好多同学认为这里的医保意义不大,考虑不交了。因为校医院设施实在落后,医生的水平也一般,转诊还麻烦。
某君有日牙疼,跑去校医院看病,牙科大夫不在,全院只有两个大夫在值班。妇科大夫看他可怜,把他叫到身边,“来同学,我们百度一下。”看病经常是找不到医生,因为需求不足所以医生们不是随时都在的,朋友想去办个游泳健康证,说白了就摸一下肚子给张纸片,因为周一他没有去,那周后来几次就再没有找到医生。
我那时候也想就不参保了吧,又不看病又不卖药,只要祈祷自己不出什么大问题得了。谁知道过段时间发来通知,不参保的学生需要提交家长知情或者异地参保的证明,学生本人也要签署承诺书。这事情麻烦,我想二百块算了吧,交就交了。
在大一的时候是给参保学生发了病历本的,就诊买药要带着,因为那边也没有什么电子系统,基本就是看着本本给优惠。这一次为了防止有人没有交今年医保拿着去年的本子来骗保,还特意换了新的病历本,所以我大一时候的病历本还没用过就作废了,不接着用而是换个新本,浪费资源。
新校长收到同学们的反馈,也很重视校医院的建设。在我的第二学年,校医院已经交由学校在市区的附属医院托管了,那边的医生会来这里轮值。后来我犯了咽炎,难得去一次校医院,感觉体验很好,不用挂号,直接看病买药,参保的学生费用都很低。只是门口划价的医生态度恶劣,摔我病历本和校园卡,不过后来她也不见了。
虽然学校是有自己的三所附属医院的,但我们在这里的医保还是独树一帜,只能在校医院使用。校医院的设备那会儿还很陈旧,这学期也没有去过,不知道现在更新了没有。
我很好奇为什么我的朋友们总是能提前得到一些消息,而我每次看到正式的通知之后才会相信他们。而每次如果不提前根据消息来调整的话,接到通知的时候已经晚了。
大二的暑假我想去做个实习,因为我感到现在的就业压力比较大,而且我的好几个假期都无所事事了,我下定决心要好好利用我的假期生活。上学期坊间传言我们暑假要补课,虽然校历上有这个时间表,但我还是不信,因为我翻阅学校官网找不到一丝迹象,而这种大事情应该会在一开始通知。但我还是有所担心,因为一切皆有可能。
果然,在六月初,教务处发布了通知,要求有意操办小学期的学校提交策划给他们审核,第二天早上,学院的定稿就已经给到我们了,此时,距离正常放假时间已经不到一个月。
小学期是原则上必须参加的,甚至还要考虑算学分,若是换作之前,我可能会放弃自己的计划,但是这次我一意孤行,一定要去实习,因为我要想就业,就已经没有时间了。学校和学院都没有公开请假方式,有需求的同学不只我一个,大家只好按照自己的情况去找合适的负责人,能不能请假还不一定。
其实一般而言,大一的学生参加两次,大二的参加一次,学校把大三的暑假留给大家自己支配,去实习或者去参加夏令营,已经是很周到了。但是相对而言,对迫切想要缓解就业压力的同学,以及暑假有其它安排的同学,是很不友好的。再加上我们有要求暑期社会实践,对于那些想要做事情的同学而言,也是很为难。
在七月份,小学期正式开始。我们学院的学生将在一个月的时间内,参加来自国内名校教授的课程和讲座。这些内容基本是针对我们课程的盲区,总体上对大家是有益的,有去其它学校交流的同学也赶回来参加暑期学校,请来的教授也是比较知名的大咖。
也是为了对同学们有些补偿,小学期的课程规划相对很轻松,一天只有一节课,还可以享受双休日;为了保障同学们的假期安全,学校官方移动客户端上线了签到功能,大家每天需要在手机上签到,并且上传定位信息,确保在校的安全状态;学校的后勤也为小学期提供了大力支持,食堂和浴室都部分开放,解决同学们的生活问题。
小学期在七月底到八月初结束了,同学们陆续回家,避开了高峰期回家也不需要抢票,可以安然享受一个月的暑期。比起我们的老前辈,我们已经足够幸运,也希望大家能够好好利用自己的暑期时光吧。
在这里我们延续了中学的优良传统,我们一年级的学生是需要参加早操的。好像大多数人都对此不满,无奈综测相关,有人苦着脸去,也有人干脆不去;少有人是心甘情愿的。
之前在教室里捡到一张征友启事,那张纸上写满了抱怨。我看到他对跑操很有意见,而且理由很模糊,正是这对跑操的非议,让我对那张纸敬而远之。
我其实是支持早操的,只要天气条件允许,我愿意每天去参加。一是因为有一定的强制性,我个人是那种没有自制力,希望有人能够逼着我的;二是大家一起,也更容易坚持。
当初学校搞这件事情也是耗费很大精力的,要投入很大的人力和财力,还要承担很大的压力。学校的目的是强身健体,诚然如大多数人所说,每天早上跑两圈没有什么用,这也是他们要求取消早操的理由——那不如我们每天早上跑十圈吧!
但是跑操使得大多数人能够早起,结束后可以和朋友们一起共进早餐,也是一件好事,我相信它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人们早睡。我感谢那些顶着骂名为大家着想的人,我已经感受到,没有了跑操,现在的我已经不能坚持我想要的作息了;而我所欣赏的早操制度,也在这时候瓦解了。
去年的时候,田径场上就上线了面部识别打卡,当时参加早操的人这样签到;现在,学校要求大一的孩子们安装某手机客户端,每周达到一定的跑量。
之前只有大一的孩子需要跑操,是因为场地有限,学院们也轮流使用田径场和街道,现在使用客户端自行打卡后,无论是时间上、还是空间上都比较灵活,场地的矛盾和学生个人计划的矛盾基本解决了;学工的压力也成功转移到学生身上,大家需要自己操心,完成指标。
这时候,有人会去骑自行车,轻松地完成任务,沾沾自喜之余,又觉得可悲,事实上自己连自行车都懒得骑;有人跑的精疲力竭,手机上还是没有里程数,一边埋怨自己的手机性能差,一边考虑是不是这个客户端本身就不行。
不过,虽然大一大二我如此积极参加早操,到了大三,还是会有点逃避的心态。因为之前虽然是我心甘情愿,却还是被强制的,并没有养成自发的习惯;一旦失去外界的强制,不会有太多人人再去坚持。我担心的是,就像戒烟一样,戒烟不成反而加重。
想起我们经常会做的强制参加讲座,我一直感觉这样不妥,虽然我这样参加了几场相见恨晚的讲座。因为讲座总是会有人去的,虽然人数不多,但也是真正感兴趣的,可以和主讲人良性互动的同学,我相信哪怕只有十个人,主讲人能够感受到自己讲座的效果,也是很开心的;被役使着参加的大多数人,茫然着脸,或者干脆在下边做自己的事情,嘉宾可能会因此失去信心,同时也损害了我方的形象。
为什么不用奖励代替惩罚呢?要倡导的事情,最好是拿利益来驱动,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,或者做了对自己有益的事情,还能拿到奖励,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?校园里有那么多真正的跑步爱好者,在完成校方指标的同时,还能够自主去增加跑量,增加训练强度,不应该得到一些表彰吗?我们要塑造的,不就是这样的人吗?
大一到大四的同学,只要能够坚持运动,就可以得到奖赏,这样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去走出宿舍,走向早操,走上跑道。也许我的想法很不周全,但奖励是更容易让人接受的方式,我也希望我自己能被引导着养成一些良好习惯。
谨以此文纪念逐渐消失的跑操制度,虽然她不够人性化,不够完善,但她让我在两年内保持早睡早起,对现在的我产生过好的影响。
你总是叫嚣破学校,破学校,却不能提出有完全说服力的理由。破学校,破在哪里,可否指正?学校并不会因为你在网络上不负责任的谩骂就不承认你是她的学生,她还要默默关怀,生怕你学不到东西,生怕你拿不到学位证,生怕你以学子的身份在外边受委屈。
学校是什么,是刻着大字的校门,是标志性的建筑物,还是承载我们的这片土地?哪知学校从来不是钢筋水泥组成的,学校是人的共同体!
破学校不应该指的是我们的教学楼、图书馆、餐厅、运动场,破学校是针对一直、暂时、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的,敢问哪所学校,能够承担得起这个骂名!倘若这真是破学校,那我们都只能是个烂人,因为我们根本不优秀,没有资格去好学校。
你们只会嘀咕,扯得再远,叫得再大声,也不敢让“外人”听到!须知大家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,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,这所学校将我们联系在一起,同呼吸、共命运!
我们有领导、有老师、有同学们,一所学校是大家一起做出来的,我们所有人的目的,是让自己有所得,让学校有所发展,个人的成长和学校的进步从来不是矛盾的!
谁是学校的主体?学生是学校的主体!一所学校是为立德树人而存在的,老师们的工作是教书育人,办事员们也是为师生服务的,学校的发展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导向,以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导向。
你不爱学习,你只关心在学校能不能随心所欲,我们认为食堂的饭菜该改善,你却想要学校把午餐送到宿舍去!
你只爱学习,什么都不想做,却什么都想要现成。你不想投票,不想和同学们交往,不想参加劳动;你希望图书馆能够多几本书,却又懒得开书单!
你只会抱怨,却不去改变。你永远不去沟通,只是在网络上表达恶意。明明是懒惰懦弱,却装出事不关己的清高模样。
向沉默开炮,拿脑子说话!这个世界上没有小气鬼,只有不懂合作的人,没有人会讨厌诚实中肯的意见,没有人会摔碎自己化妆的镜子,也没有一个人应该嘲讽提出质疑的同胞!
我们的宿舍楼早已换上新装,楼里的浴室也马上要启用了;食堂几经变换,现在也是有翻天覆地的变化;图书馆的改造已经完工,我们能看到更加方便的桌椅;校医院启动了服务质量提升年,对面的羽毛球馆也要落成了;新的宿舍已经在施工,新的教学楼,也已经在筹备中了。
不仅线下有建设,线上的校园也有所改观,令人耳目一新。学校的各大网站已经穿上新衣,也上线了新的学工系统。之前阿飞致信给校长,希望能够实现各部门网站的互通,实现一账号登录、信息统一管理,目前还没有实现。
在去年,我们校园几乎成为工地:在窗外有“蜘蛛人”的身影,也有高高的起重机,校园的小地图经常更新,上学去的路,回来就已经不见了。大范围的施工给我们带来诸多不便,同学们也有怨言,毕竟生活了许久的校园,突然变得如此陌生。
改革难免要经历阵痛期,没有无痛的手术。我想起家乡有一年做道路拓宽,城市的主干道足足封了一年,人们也是怨声载道;不过新路建成之后,原来的大堵车现象基本没有了,人们都觉得之前的不便是值得的。
现在我们原有建筑物、地下管道的改造基本结束,施工范围主要是在以前的荒地。在那里是起新楼,是我们基本不会去的地方,因此施工对我们的影响渐渐成了过去时,我们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。
我们羡慕学弟学妹,可以住上最新的宿舍,用上最好的家具,但更多的也是祝福,我们吃过的一些苦,换来他们对本校区的满意,都是值得的;同样,之前的建设成果,我们也渐渐享受到了,很明显感觉到,身边对学校有恶意的人越来越少了。
这所学校一直以来都肩负着沉重的责任,也遭受着各种各样的非议和不理解。即使是在读学生,都不能很真切感受到她的艰辛,更何谈网络上的校外人士。
我能感受到这里特有的精神,每天起早贪黑赶校车的老师们,其中也不乏和青年教师一起的老教授,他们兢兢业业,顶着巨大的生活压力,给学生们上课,还会切身为同学们着想;还有我们的基层干部,也是驻扎在本校区,为同学们排忧解难。
或许我是一个迟钝的人,在大家庆祝的时候却要提一些伤心的往事,真的很败兴致。但是我依然看到,我们的学校一直在努力,尽力给我们最好的条件,压力真的很大;我们能给她的,也是我们的理解与支持。
我们谈完了高校,现在让我们看一下赞美诗吧。
他们说
她破
我说
她不破
他们说
她没有好看衣裳
我说
那是衣裳破
他们说
她没有漂亮的脸
我说
你们没看见
他们说
她做的事情不体面
我说
她只是默默承受
他们说
她就是破
我说
她从来不破
是我们破
附上一篇推文:点击此处。
这就是《高校与赞美诗》。